香港大屿山及大澳水乡历史文化考察一日团

2022年6月12日,期待已久的香港大屿山及大澳水乡历史文化考察一日团活动,终于圆满完成。疫情期间被困于香港无法外游已经很不幸,第五波疫情打击下更连本地团活动也禁止。因此当推迟半年的大屿山一日团顺利成行,一众中国(香港)建筑与工程交流学会(CHAAE)年轻工程师朋友和一众香港建设管理交流中心(PMEC)资深工程师前辈,都倍感珍惜。本次活动PMEC安排导游、旅游巴士全程接送,主要参观大澳水乡风情、大屿山天坛大佛建筑群。

上午九点半团友按约定于东涌站集合,乘坐旅游大巴前往第一站大澳村。大澳村至今保留着香港传统渔村风情,是短途市郊旅游绝佳选项。

一行人在村口下车后,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搭建中的神功戏棚(Bamboo Theatre),规模巨大。戏棚建筑材料纯粹靠毛竹、篙竹、杉木,再用胶篾搭接。木衫做主力柱,而竹支搭建成的框架起到横梁作用。原来每逢农历六月初六,大澳均会庆祝侯王诞,今年活动安排在7月1日至7月6日。相信到时候肯定香火旺盛。

(图片一 戏棚,配图来自公开网页,版权归原处所有)

 

继续往前走,小巷口的大树下,三几老人家拿着蒲扇在纳凉。此刻时间仿佛变慢,大家也跟着不自觉放慢脚步,静下心来慢慢细味四周。

第一个景点是大澳地标:大涌桥,这是出入大澳村的必经之路。其蓝色桥身极具代表性,绝对是大澳一日游打卡留影好位置。拱形桥孔方便渔船、游艇穿过出入于内河与大海之间。

(图片二 大涌桥)

 

一行人在导游安排下登上桥边的一艘小艇。小艇先在内河慢速兜一圈,以近距离观赏两岸的棚屋。经见解,蜑家渔民原先以渔船为家,后因船上生活空间不足,又不习惯在陆地上居住,就沿岸依次搭建棚屋作居所。每一间棚屋因地取材,以木衫或石柱立于水面做支持,而出行靠渔船、舟艇,故而此处素来有「港版威尼斯」之称。

(图片三 棚屋和河道,配图来自公开网页,版权归原处所有)

 

接着小艇穿过大涌桥出海,出海口宽阔。小艇开足马力高速航行,顿时好像一片飞镖在海面上打水漂;此刻人如站立恐会抛出小艇。小艇大约高速航行10分钟就进入近海,近海海浪起伏幅度更大。小艇在一处海崖前慢速漂泊大概5分钟,目的是让大家可以近距离一睹将军石风采。原来海涯上有一石身,形态仿如一位将军倚石休息时的模样,大家纷纷抓稳手机拍照。

(图片四 小艇)

(图片五 将军石)

 

之后小艇原路返回大涌桥停靠。 午餐安排在福满林酒楼品尝渔村特色海味。印象最深的是爆炒海虾和豆豉炒肉咸鲜香味浓郁,导游解释是加入了当地特色产品虾膏。饭后留有1个小时自由游览时间,大家参观了传统虾膏厂如何晾晒制作大澳名物─虾酱和虾膏。之后大家散开自行在大街上逛街买手信,随处可见许多店铺售卖自家制的海味干货。随后大家游览了大澳文物酒店,该酒店位置极佳,充满文化情怀和历史价值,皆由旧大澳警署改建而成。同行前辈当年有份参加此活化工程,并向大家介绍当年改造工程趣闻。之后大家返回旅游大巴出发前往大屿山天坛大佛。

(图片六 晾晒虾膏)

 

当日山上雾气弥漫,通往大屿山的道路又弯曲狭小。经常是道路右边即悬崖,下方就是开阔海面。从窗外望去,大巴好像在半空云雾里行驶。终于大巴一个拐弯进入昂坪市集停车场,窗外只能看到交通灯,除此就是白茫茫浓雾。下车后人就是在浓雾里行走。山上风大,一阵风刮来,先听到风刮过竹梢沙沙声音,低头就看到一团浓雾扫过地面,体验甚是奇妙。

(图片七 山顶浓雾1)

(图片八 山顶浓雾2)

 

大家紧跟前人以避免走散,穿过昂坪市集后,便来到天坛大佛的地坛及门牌坊前。只见牌坊上书南天佛国。有别于往日里参观,此次前来,更仿佛在云中佛国游览,别有一番风味。地坛两侧的雕像,形态神武。来到大佛石阶前向上望,虽不见大佛样貌,但无妨,已自行脑补上。也因大佛现有维修工程暂不对外开放,本次行程安排观览临近的心经简林景点。景点由38条木柱排列成8字(即「 ∞ 」无限符号) ,象征佛教用语「无限」),木柱上书佛教心经经文,近似古时书于竹简,因此得名心经简林。大家绕行一周,听闻走完一圈的台阶相当于默念一遍心经。

(图片九 牌坊正面)

(图片十 牌坊背面)

(图片十一 地坛雕像1)

 

(图片十二 地坛雕像2)

 

(图片十三 地坛雕像3)

 

(图片十四 心经简林介绍)

 

(图片十五 心经简林木柱)

 

游览之余,随行PMEC主席还邀请资深工程师和年轻工程师畅谈各自对本港工程前景、房屋问题的看法。下午四点左右本次活动结束,大家深感今次一日团活动获益匪浅,热烈期待下一次活动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